董事長和執行長的話

基金會執行長鄔荻芳(Ludivine Houdet)(左)與董事長劉鎮鯤醫生(右)。

2021年是組織成立50年的里程碑,我們看到50年來儘管人事遞嬗,世代更迭,人道主義危機仍在各地不斷發生,難民人口也持續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踏入第二年,台灣經歷了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放眼世界,無國界醫生提供醫療應對的70多個國家或地區,全都遭受新冠肺炎衝擊。我們既要確保各地應對瘧疾、營養不良、結核病和愛滋病等的常規專案得以繼續,也要應對全球大流行帶來的挑戰。

與此同時,我們目睹疫苗資源不平等,許多高收入國家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或購買疫苗,並推動大規模接種活動;但在低收入國家,包括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年長者和其他弱勢群體,卻遲遲等不到疫苗。面對這種令人無法接受的殘酷現實,無國界醫生於2021年持續呼籲各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放棄疫苗的專利壟斷,讓更多人能免受病毒威脅。

除了提供傳染病防控與疾病治療,我們的團隊也持續應對衝突和天災等緊急情況。我們在衝突中提供醫療門診、手術、治療兒童營養不良、協助婦女安全分娩,同時也提供醫療服務和人道主義援助給正在逃離暴力和不安全局勢的人。不幸的是,2021年6月,我們的三位同事瑪麗亞(María Hernandez Matas)、特德羅斯(Tedros Gebremariam Gebremichael)和約翰尼斯(Yohannes Halefom Reda)在前往救援途中,穿越衣索比亞北部提格雷地區時遭到殺害。我們已經要求衝突各方進行調查,至今仍沒有獲得解答,我們承諾將持續追尋真相。

我們也見證了氣候變遷帶來的嚴重破壞。南蘇丹的洪水迫使近100萬人離開家園,尼日的極端乾旱和暴雨破壞農作物生長,飢荒和瘧疾連年威脅當地成人與兒童的性命。強烈颱風和颶風襲擊海地和菲律賓的城鎮及村莊,留下一片狼藉。我們也深知,氣候危機往往對最貧窮和脆弱群體成最大的打擊,因此無國界醫生積極面對和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簽署《人道組織氣候與環境憲章》(Climate Charter),並承諾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量減少至2019年的50%。

無國界醫生恪守不偏不倚和獨立的救援原則,我們能夠將救命醫療和資源帶給最需要的人,全賴全球逾700萬名獨立捐款者,當中包括身在台灣的你。2021年無國界醫生(台灣)把來自台灣捐款者的 1.4 億元,投入衣索比亞武裝衝突地區的醫療行動、阿富汗霍斯特的母嬰醫院、海地地震的緊急應對、奈及利亞的營養不良治療專案、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等。本活動報告正是我們對你的承諾,讓你更了解我們如何把捐款運用在救援工作上。我們特別感謝捐款者的信任與支持,因為有你們,受暴力、衝突、疫病和天災影響的人們才得以獲得人道醫療救援。

我們也不忘見證和發聲的宗旨,在台灣,無國界醫生一如既往透過活動提高大眾對世界各地人道危機的關注。除了持續為台灣民眾帶來前線救援新聞外,我們更進駐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在「所在:MSF醫療行動50周年攝影展」中,透過馬格蘭攝影師的鏡頭,展現人道救援現場最真實的影像。我們也舉辦了兩場「地圖松」活動,讓民眾藉由網路地圖協作平台,標示出衛星地圖上缺少的資料,為前線的物資運送和醫療專案規劃提供直接協助。無國界醫生國際醫療秘書長格瑪俐醫生(Maria Guevara)也特別感謝台灣民眾的支持,希望台灣能持續在全球公衛的討論中分享過去的經驗,並鼓勵台灣各界專業人員加入無國界醫生,她的專訪也刊在本活動報告內。

回望無國界醫生走過的半世紀,其實常規的工作不外乎為人們治療疾病、接生、療癒創傷和接種疫苗等等,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因為在戰火中、疫情下或天災時,點滴的醫療資源都能帶來莫大的希望。無國界醫生仍有很多努力空間,但我們謹守著成立伊始的信念「減輕人們的苦難,並對所見發聲」,繼續用實際行動挽救生命,並期許自己能做得更多、更好。

無國界醫生(台灣)董事會名單: 董事長:劉鎮鯤

董事:(按姓氏中文筆劃及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王詩潔、李一辰、陳鈞婷、黃崧溪、童靜漪、趙鈞志、謝岳哲、Maya Yamaguchi *第二屆董事於2022年1月20日董事會中決議通過,以上為最新名單。